这是维基百科里面对于白语的记载,整篇不超过5000字吧,希望能够多写一些,然而全文是我作为一个母语使用者无法理解的解释。读到这里,我想,这门语言快死了。
这一门语言,是文化和家庭赐给我的,我三岁和爸爸回到老家剑川,在我的第一个幼儿园学会了这一门语言,当时并不认为,这一门语言和另一门语言有什么不同。
后来长大,我几乎找不到家人亲戚以外的人说这一门语言,学校里教的都是普通话,准确说是云南腔调的普通话,因为爷爷奶奶习惯和我用白语沟通,幸亏没有丢失
再后来我去了香港,学习了另外一门语言,广东话,我惊奇地发现,看似毫不沾边的语言,在一定层面上如此相似,大概是历史上有一段关于相遇的,浪漫而无人所知的故事。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两者都是相似的北方语系。
今年我因为读书来了伦敦,看了很多博物馆,不经想起这件放在日历上很重要然而一直没有时间来做的事情,给这门语言留下点什么。一开始其实是在 2050,还有博士的博悟馆受到的启发,大概是一个作品,现在依然还是朋友圈的封面,上面有一个大脑,还有想象力的艺术表达,这是一个美院的艺术家根据阿里云的故事创作的。我一直是学习理科的,后来创业什么都做。去了很多地方,我发现自己的语言体系曾经有一段混乱的过程,经常会放在一起说,反而不会表达了。但我潜意识的想法是,每个语言的生命力都藏在了文化里,我想到哪里,就自然想到了特定一门语言,那是最接近真实的描述。
我后来估计了一下,虽然白族人口大概是一百万,不是一个少少民族,但是会说白族语言的人,大概是个位%了。如果有一天,白族文字只剩下在博物馆里了,即使有文字,也不再是地地道道的白族人认识的白语了。基因学的角度上看白族人和白族文化会永远地存在,但是当失去了内在的动力,语言不在了,那文化可能也就真的死了。
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方式可以留下这一门语言,还没有想明白,如果在 Siri 里有一个选项是白族话,或者科大讯飞里有一个白族话翻译选项,那以后奶奶就可以和我一起去周游世界了
来源:博悟馆,杭州,云栖小镇
Comments